血栓與惡性腫瘤的關系
早在1872年,有人認為血栓形成是惡性腫瘤患者的一個并發癥,有時候可認為是惡性腫瘤的一個預兆。目前研究認為,癌癥患者常伴有高凝狀態,因腫瘤細胞可表達或分泌各種促凝物質,最主要的是組織因子和腫瘤前凝血質,可直接激活VII因子和X因子等凝血因子,啟動凝血機制,有利于凝血原復合物的形成。腫瘤細胞同時可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釋放腫瘤壞死因子,IL-1、IL-6、C-反應蛋白及NO引起血管內皮損傷,使PLT易于在血管壁黏附,導致纖維蛋白原和其他凝血蛋白質在血管內過度積聚,而導致血栓形成。另外,抗腫瘤藥物、手術等也可以造成血管壁的損傷,促進炎癥反應和凝血因子聚集,增加凝血傾向。
常見的血栓主要包括深靜脈血栓和肺血栓,均是惡性腫瘤主要的并發癥,相關研究顯示,在第一次住院期間發生靜脈血栓性疾病的幾率根據不同腫瘤大約在3%-12%之間,而對于病實體瘤經過化療的一年內發生靜脈血栓事件的機會是12.6%;較未患腫瘤的人群上述比例約1.4%明顯升高。靜脈血栓的形成,能增加惡性腫瘤2-6倍的死亡率;而且血栓性疾病也是術后惡性腫瘤30天內死亡的主要原因。據報道3%-23%發生不明原因靜脈血栓栓塞癥的患者在2年內被診斷出惡性腫瘤,所以血栓形成對惡性腫瘤的診斷、預后影響較大,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應格外關注。
(內一科 陳海龍)